诗歌涵性情—从诗经说起

这里的诗歌,包括古诗,歌曲,儿歌和韵文。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幼儿的启蒙,从诗歌开始。

杭育杭育派

无论中西,都有文学起源上的劳动号子说。各民族最早文学体裁是诗,必须吟唱,载歌载舞,早期的文艺是诗、乐、舞的结合体。
鲁迅在 门外文谈里有一段特别风趣的说法: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这个”杭育杭育”,有节奏,有韵律,且纯然天成,明白如话,就是最早的诗歌。
《淮南子∙道应训》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在原始劳动中的劳动号子就是最原始的诗。

海外华人的孩子,学中文,缺乏语言环境,不如先做”杭育杭育”派吧。这样的诗歌,是没有矫饰的,真实的,我口说我心,出自赤子童心的。
杭育杭育派几乎是天然形成的。4岁的小儿开始认字时,就自己发现头,手,口是押韵的。足和毒(不认识毒字,跟我说有毒的毒。自己想出来的)是押韵的。天地分上下的对韵歌,完全自发自编地唱出来。天然的象老先生用古韵吟诵诗歌的调子。我对此很是惊奇。

不学诗,无以言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孔子的儿子叫孔鲤,因为他诞生时鲁昭公赐孔子一尾鲤鱼。可见孔子是多么想用自己的思想才干来致用于治国方略啊。他对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连说话也说不好。这里的诗指的是诗经,当时的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十五国风相当于各个地方的民歌,雅颂相当于经典歌曲,有俗有雅。
诗,是为人的基本修养。在个人,可以我口说我心,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对外,可以作为社交场合的语言,如外交辞令,使于四方;最起码的,可以多认识鸟兽虫鱼的名字,相当于自然百科全书,万事万物以韵语表达,朗朗上口,孩子好记,自然博闻。

海外华人的孩子,确实是连中国话也说不好,确实是连鸟兽虫鱼的中文名字都不知,难道不正应该从诗学起吗?
小儿学捉泥鳅这首儿歌,知道了泥鳅是什么。大他8岁的哥哥问他,泥鳅是什么?他回答说,是象鱼一样的东西,喜欢在泥巴里。

孔子的庭训,成为家庭教育的泛称,诗礼传家就成为中国人对于家庭教育的理想,诗乐不分,礼乐治国就成为中国人对于国家治理的理想。

颂诗三百,使于四方

《诗经》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它的实用功能上。孔子曾经说过:”颂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学了《诗经》,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通,出使外国却不会赋诗来应答专对,这样的人能背再多诗又有什么用呢!这里,”专对”就是指在外交场合的应用。
春秋时期,各国外交人员在诸侯间游说的时候,”赋诗言志”是一项基本技能。

例如,《左传·定公四年》记载:楚国遭受吴国入侵,楚将申包胥去秦国讨救兵,秦哀公见事不关己,于是拖延推脱。申包胥无奈,在秦国宫廷外一连哭了七天七夜,终于把秦哀公感动。最后,秦公赋《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表明秦国愿意出手相救。

在海外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语言难学,音乐好学,音乐无国界。同样的内容,如果是韵语,孩子接受更快,如果是配乐的歌词,孩子们学得更快。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而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弦而歌之,诗三百是都可以唱的。

如果观察各个移民机构举办的表演节目里,我们看到的融和各族人民的节目,一定是歌曲的合唱。同一首曲子,如友谊天长地久,用不同的语言来唱,此时大家彼此心心相印,似乎没有语言的隔阂。

移民的后代们,在文化大熔炉的海外,汉语诗歌的作用也应该有使于四方的实用功能啊。否则,也可以说,不达,不能专对,学诗学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兴观群怨

阳货第十七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说诗有兴观群怨。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花皆世界。观,世界何等洋洋大观,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群,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特别喜欢王维给友人邀请函的那句: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怨,鲁迅故弃医从文,以笔为刀和剑,杜甫故呼号茅屋为秋风所破,安得广厦千万间。

诗歌是文化的密码之一。中秋节,一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再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就是文化的密码。海内海外,远隔重洋的我们,一输入古人今人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心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关于诗歌的兴,实在不能尽言。中国诗歌的魅力,大多源于此,有关意象和韵味。另有文章解析。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诗,吟咏性情,摇荡性情。配上音乐,这是我最喜欢的部分。

东方的美在于有一点儿的含蓄,含而不露。花最美时,在于那含苞待放欲吐半舒。

为什么帝王称为九五之尊?为什么故宫中和殿皇帝位置上方悬挂”允执厥中”的匾额?九五在上卦居中的位置,飞龙在天,最好的位置才是君位。再往上便物极必反,亢龙有悔了。

孔子时代,诗乐不分。比如《论语》中,孔子两评《关雎》,一见于《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一见于《泰伯》:”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欢乐,不至于过分放纵放肆;哀伤,不至于沉溺悲痛不能自拔。发乎情 而止乎礼,得中和之美。今天我们遇到有人家亲属去世的情况时,多半会说:节哀顺便。斯人已逝,几十年的光阴,亲人的悲痛,如何可以安慰?单单这四个字,道尽了人世间的离苦,又有一点温暖的亮色,点燃在亲人的心间。

关雎之乱,关雎的结尾,一首情歌,君子得见淑女,日夜思求,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结婚时,祝贺人家琴瑟和谐,就是由此而来。是不是相当于瓦格纳的结婚进行曲呢?

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

惊天动地厚人伦

《毛诗序》云:”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诗经的十五国风是民谣,有窈窕淑女的情歌,还有硕鼠硕鼠的针对现实的讽刺。这里,诗的作用被推到无以复加。诗经中有大量的反思战争的诗。有一句特别动人: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这些反思战争的主题,让我想起鮑勃迪伦。

赤子诗心

2016年,美国民谣歌手鮑勃迪伦的歌词被评为诺贝尔奖。 他的《鼓手先生》(Mr. Tambourine Man)已经被选入全美中学和大学通用的《诺顿文学入门》(The Norton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支持者反复强调迪伦以前的行吟诗人一样,重新强化了诗与音乐的联系;提名者强调迪伦与兰波、波德莱尔等精英诗人一脉相承的精神传统。
(北方乡镇的女孩 )(时光慢慢流逝)多么美好的爱情,那是关雎和蒹葭一路而来的气息。
暴雨将至,答案在风中飘扬,则是离骚的气息远隔千山万水而来。
我们不能不去看楚辞看离骚,就象我们的孔孟离不开老庄。那一种瑰丽那一种歌哭那一种千回百转,那一种诗歌传统,看似不是温柔敦厚的诗教所涵盖,内里,却是一样的。
诗经离骚的诗心,与鮑勃迪伦的诗心,是赤子的心,根本上,是一样的。都是惊天动地厚人伦的诗心。这样的诗心,才真正配得诺贝尔文学奖。

《答案在风中飘扬》

原词:鲍勃·迪伦

一个男人要走多少路,才能被称为一个男人?/一只白鸽要飞过多少片海,才能在沙丘安眠?/炮弹要多少次掠过天空,才能被永远禁止?答案啊,我的朋友,在风中飘扬。/答案它在这风中飘扬。

一座山要耸立多少年,才能被冲刷入海?/一些人要生存多少年,才能被容许自由?/一个人要多少回转过头去,才能假装什么都没看见?/答案啊,我的朋友,在风中飘扬。/答案它在这风中飘扬。

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看见天空?/一个人要有多少只耳朵,才能听见人们的悲泣?/要牺牲多少条生命,才能知道太多的人已经死去?/答案啊,我的朋友,在风中飘扬。/答案它在这风中飘扬

暴雨将至
你到过哪里游历,我蓝眼睛的孩子?
我亲爱的孩子,你到过哪里游历?
我曾在那十二座迷雾山旁踟躇,
我曾沿着那十二条蜿蜒的高速公路慢行,
我曾走进那七座伤心森林的深处
我曾面对那十二汪死海
我曾进入墓地中一万里
暴雨、暴雨、暴雨、暴雨
暴雨将至

诗乐传统

“古典音乐的起源是圣乐,圣乐就是教会音乐,教会音乐是所有音乐的起源。音乐史上很多伟大的音乐家及音乐大师,比如:贝多芬;巴哈;亨德尔;莫扎特等都是教会培养,他们最开始的创作都是圣乐。
这种诗乐的赞美,一直到今天,传统的唱诗,在今天教会周日礼拜中,从没有间断。大家读着传统,唱着传统,受着滋养,从没觉得与当今的生活有什么违逆之处。
中国诗乐传统沦丧已久。
《诗经》三百首,皆能弦而歌之。楚辞可歌,汉乐府可歌,唐诗宋词皆可歌。”咏而归”的诗乐教化,久已失传。今天的传统文化教育很难入心,很大的原因在于诗乐不传,美的感发能力的丧失,家家弦歌不绝的文化环境的缺失。
今天的古诗吟诵也好,谷建芬的学堂新歌也好,经典咏流传也好,哪怕是巧虎唱古诗,周杰伦青花瓷,都是一种尝试恢复的努力。
配乐是外在的形式,那颗中西相通的赤子诗心,才是根本。

弘诗教以兴海外中文

梁启超有弘诗教以新吾民的主张,并在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歌 以及 要籍解题 两篇文章里,将诗经里情感的表达方式,分析得极细致。他说诗经表现情感的方法,有极缠绵而极蕴藉的,有极委婉而实极决绝的,有极沉痛而一发务使尽的,有于字句处写其深痛或挚爱的,有其辞繁而不杀、以曲达菀结不可解之情的,有极淡远而一往情深的,也有极旖旎而含情邈然的。
推而广之,所有的韵文。以道理说服人,不容易让人口服心服,以情动人,则潜移默化。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诗教,就是孔子说的咏而归的理想。

弘诗教以兴海外中文,以其音乐的超国界,以其韵文的易于吟诵,以其情感的蕴涵无尽,是一个必通的桥梁。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