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与故事
多年前,在沪上一次读书节活动中,听过赵启正先生的讲座。以后陆续的讲座中,他的主题一直是:对外交流中要讲好故事。
“故事往往是哲学的载体,故事往往离真理最近,真实的故事才能感动人。千千万万人的故事汇集到一处,合成一本书,就叫作中国。”赵启正说,”公共外交的最高境界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公共外交中,我们要多讲中国故事,讲述中国的发展实际、中国人的生活。”
苹果与维生素
赵启正将中国比作”维生素C”,把”苹果”比作中国的社会现实和相关故事,”与其给外国人维生素片,不如给他们原生态的苹果,苹果要比维生素片好吃,给他们一个消化和体会的余地。这样,讲故事和听故事的都处于一个轻松愉快的境界中,公共外交才能取得预期的实效。
中国外交如此,海外汉语也是如此。
无我的苹果
讲故事,要用这边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而要做到这一点,比选故事本身还要难。这就要做到”老师把自己也当成教具”。
论语说君子不器。君子不能成为没有价值观的器具。这里说的老师把自己当成教具,要说明的是抛开以我为主的中国式传统语文教学,创造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好的故事是有灵魂的生命体,选编故事,这时”我”在前;但是具体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我”就要退后了。
好的故事本身就是有灵魂的生命体,如同一个香甜的苹果一样,蕴藏着从种子到发芽,开花结果,蕴藏着阳光雨露春风夏夜秋凉,蕴藏着春秋代序历史的变迁。
苹果的自由童心
苹果是自由的,愿意开花,生长,结果,完全是自然的规律。
启蒙阶段的故事就是孩子们幼儿园最喜欢的Circle time 时间。孩子们坐在地毯上,围坐在老师周围。有主题的儿歌和故事,是孩子们的最爱。但是在孩子们长大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忘了,这颗童心的珍贵,即使是成人,老人,童心从未泯灭。
与七年级公立学校的一个学生闲聊,问,同学如果不能集中注意力怎么办?他说,每个教室后面有个安装的自行车(健身器材),上课时,如果你不能集中注意力,可以申请,一边骑一边听。教室里有一个转椅,你也可以申请去坐那个椅子听课。还有地毯,可以申请坐在地毯上听课。
再不行,可以去一个专门教室(应该是心理咨询教室),那里有个老师可以专门辅导你。有一次我们小组做Project项目,因为那个教室安静,我们整个小组都申请了过去。那个老师很好,我们都很喜欢。
一个宽松的没有教条的环境,是保护童心的最好环境。教条,是童心的死敌。
苹果是用来吃的
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阅读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10%; 聆听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20%; 看图能够记住30%;看影像,看展览,看演示,现场观摩能够记住50%; 参与讨论,发言能够记住70%;做报告,给别人讲,亲身体验,动手做能够记住90%。
这边幼儿园课堂里,一定有一个Sensory table,就是感知桌。有的会放沙子,有的放上肥皂水,让孩子给娃娃洗澡,有时候放上麦片玉米粒,秋天放落叶,冬天放雪,夏天放上冰块,让孩子在触觉感知和手指动作中学习。
海外汉语的识鸟兽草木之名,一定要和现实结合,是活生生的世界,活泼泼的灵魂。
这是学堂理念知行合一的另一重注解。
苹果的水土异也
晏子春秋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在教育领域里,学习方式引起的关注和研究非常的多。理论上来说,每个人对于不同知觉模块(视觉,听觉,动觉等)的信息接收程度不同,每个人都会寻找出最适合自己与外界信息交互的方式,从而能达到信息接收,处理的最大化。
另外,一个人对于信息接收程度的多少,很大情况下都取决于这个信息是不是通过这个人喜欢的学习模块来获得,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在喜欢学习条件和环境下就会学的好”。
举例来说,一个”视觉学习者”通常会被认为在图像模块,比如图标,地图,视频等学习因素下学的更好,而”听觉学习者”则更容易在对话,讲课中吸取知识。
根据学习方式理论(learning style theory),一个”视觉学习者”需要通过看,记录,写来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同理,对于”听觉”学习者,则需要通过听和说来使学习效率最大化。对于”动觉”学习者,一个能与学习材料相接触,可以进行身体上的交互的环境是最有效的。
世上没有一模一样的苹果,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种不一样的苹果。孩子们天生有想象力的翅膀,有他们独特的观察,触摸和咀嚼苹果的方式,且尊重他们的方式和感受。
苹果的多元觉知
敢情这边的老师,如果注意力不集中,一定把孩子归类为动觉学习者,让孩子一边动一边学习。这让习惯于让孩子坐就要有坐的样子离桌子一拳头距离都规定好的中国教师和家长,无所适从。
中国小学课本里第一册就有: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唱一唱中国功夫:卧似一张弓,站似一颗松。不动不摇坐如钟,走路一阵风。行立坐卧无可分割。而动作本身,又与松,钟,风,弓的视觉形象结合在一起。而我们知道,无论是木字旁,金字旁,风和弓,这些汉字,全是由有意味的线条—-象形文字起源的。汉字就是图画。而且,四句是押韵的,朗朗上口,天然的语言的韵律,是听觉上的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律美。
无论如何,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如果学习内容和材料包含了各种知觉要素,比如视觉,听觉,动觉的话,那么这类内容的学习效果肯定是比只包含单一要素的内容要好很多。
海外汉语的课堂里一定尽可能地整合视觉,听觉,动觉的各种多元要素。海外汉语这个大苹果,好看,好闻,也好吃。
苹果的中西杂糅
好吃的富士苹果是日本农林水产省果树试验场盛冈分场于1939年以国光为母本,元帅为父本进行杂交而成的。
中文的故事,不是平面的故事,不仅是形象的,也是立体的,活动的故事。
常道,可亲近,可演绎,活泼可爱,如有生命力的种子,即可入于心。
我们要学会用西方的叙事方式来讲述中国的故事,用这边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能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海外汉语的教学。
佛经和《圣经》里的故事有很多。这些故事体现了教义,容易说服人,也容易被人记住。如果我们用理论来说明《伊索寓言》里”农夫和蛇”这个故事所表达的道理,则可能事倍功半。
一个苹果的意象,代表着千言万语。不必言传,一果一世界,包融中西。
苹果的意象秘密
多少人在海外华文面前望而却步,多少人无奈选择了放弃。无不是为了这些看似毫无规律的难于上青天的方块汉字。
美国营销大师爱玛·赫伊拉说:“不要卖牛排,要卖煎牛排的嗞嗞声。”当我们把中文化解分割成没有感情和灵魂的字词句时,我们把色香味俱全的牛排变成了味同嚼蜡,难以下咽。
意象是中外文字的一大秘密。从关关雎鸠的比兴开始,中国文字的魅力在此。
「一个著者的想像只有一部分是來自他的阅读,意象來自他从童年开始的整个感性生活。我和所有人在一生的所見、所聞、所感之中,某些意象(而不是另外一些)屡屡重現,充滿着感情,情況不就是这样吗?一只鳥的啁啾、一尾魚的跳跃,在一个特定的時間和地点,一朵花的芳香,德国一条上山路的一位老富人,从窗口里看到的正在賭牌的六个惡棍——在黑夜中,在法国一条小铁路的交叉站上,那里还有一辆水车。这样的记忆回有象征的价值,但究竟象正着什么,我們无从知晓,因为它们代表了那种我們的目光不能透入的感情深处。」—— 艾略特《观点》見(《詩探索》1981年2期第104頁)。
种下苹果树
意象是一个整体。我们没有办法分辨吃下去的苹果有多少维生素C,留下的只是苹果的香甜。如果让人回想记忆最深的一顿晚餐,他记住的一定不是那顿饭的菜谱每道菜的制法和配料,他记住的一定是和菜的滋味融于一体的那个环境,与他一起吃法的那个人,那些音容笑貌,那些流动的爱。
意象是个整体,我们没有办法争论庄子和惠子的辩题: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知之濠上也。我们无法分割肢解每一个汉字,每一首诗和每一篇文章。海外汉语,奉上的是色香味俱全的苹果,而不是把苹果泥,苹果汁,苹果干等等奉为正品。
曾经一位家长,带孩子观看学堂提供的视频资源,登鹳雀楼的中英文演唱,不禁眼中泛起了泪花。这是一首由2015年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获得者的二胡演奏家果敢作曲,将中国二胡,蒙古马头琴,印度萨朗吉和法国古典吉他融合在一起的对经典诗词的全新形式的演绎和创造。
海外汉语是一种全新的熔汇中西的创造,且记住苹果这个完整的可感的意象。这样苍茫的意境,历史的回响,孩子们能感受到,同时,这就像在孩子的心中种下了苹果树的种子。
一座城市,一个意象
1920~1930年,爵士乐大行其道,有个爵士乐手大唱:成功树上苹果何其多,但如果你挑中纽约市,你就挑到了最大的苹果!(There are many apples on the success tree, but when you pick New York City, you pick the Big Apple.)之后有人又证实因市区内有一极受欢迎的爵士俱乐部就叫The Big Apple!
五十年前,爵士音乐家们通过在美国许多城镇表演来挣钱谋生,但他们最喜欢在纽约演奏。在纽约有薪水最丰厚的工作,有大把的钱可以赚,而且还有更多的人喜欢爵士乐。早期的爵士乐手把美国的每一个城镇比作树上的一个苹果,当然,他们把纽约叫做“大苹果”。以后,纽约的一个夜总会被命名为“大苹果”,另外的一种流行舞蹈也被叫做“大苹果”,但除了爵士音乐家和一些艺员以外,没有人用这个词来称呼纽约市。
大约在二十的前,市政府官员希望吸引更多的人来参观纽约市,这些官员希望吸引更多的人来参观纽约市,他们需要为他们的城市设计一个新的象征。这些官员想起了爵士乐手的故事,于是便开始在广告中使用这个新说法,效果棒极了。
英国谚语: 苹果永远不会落在离树根很远的地方。
苹果手机需要一个象征。纽约城市需要一个象征,中国最早的文学渊薮诗经和楚辞,就是从象征开始。代代流传的故事,无不是象征。
如今,我把海外汉语,赋予一个大苹果的象征。根植于故土,嫁接于西壤,希望种子所在,即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留给我们永远的红润,甜美和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