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寓常道(2)赋予灵魂

一个舞蹈老师说,我教舞蹈,绝不象有些老师,在视频上看一段,先自己学会了,再教学生,那只不过是学的先后次序不同而已。她教一些练腰的动作,都是零散的,有次突然听到一段音乐,啊,这就是我想要表达的,于是将这些零散的动作汇编成一段完整的舞蹈,表现一只大鸟起飞,喝水到降落的全过程。

整套舞蹈配上音乐,一气呵成,非常有庄子水击三千里的大鹏鸟的意境。分散的舞蹈动作,有了灵魂,如一条红线贯穿。海外中文的讲故事,就如同这样的编舞一样,不是照本宣科的。因为孩子们认字读文的能力局限,照本宣不了科。故事的形象呈现就特别重要。然而,哪怕最精彩的故事绘本,仍然是平面化的。生动的讲解中,还要把识字的任务和以文化人的目标贯穿进来,这就对以故事寓常道的海外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讲故事的第一个要求:赋予零散的教学材料以灵魂,故事本身只是材料,教师赋予它灵魂。

 

有很多俯拾皆是的更好的例子。只是,这个例子是我刚刚给孩子们讲过的,印象更深。

启蒙阶段故事的例子。故事大概是这样的。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从来没有猫的国度。一个外国老太太送给国王一只猫,国王送给自己的女儿娜娜公主。公主别提有多喜欢这只小猫了。可是,有一天早上,这只猫不见了,娜娜公主眼睛都哭得又红又肿。国王下令贴寻猫告示。第一张告示写

别看年纪小,胡子可不少。

因为这个国家的人都没有见过猫,不认识,结果有人根据告示牵来一只山羊。后来的告示:

大眼睛,会上树,还会捉老鼠。

结果送来一只猫头鹰。再后来,国王干脆在告示里画了一只猫,结果送来一只老虎。

娜娜公主伤心极了。有一天她听到窗台上传来喵喵声,小猫自己回家啦。

原来,小猫想念自己的妈妈和姐姐,妈妈和姐姐都跟着小猫一起来看望娜娜公主啦。国王一拍脑门说,我还是没把猫的特点写清楚啊,猫还会喵喵叫呢。

从此,娜娜公主与小猫形影不离,白天一起游玩,晚上一起睡觉。

春天里的一天,他们一起去田地里玩。看到农民伯伯把玉米苗种在地里。娜娜公主告诉小猫,到了秋天,农民伯伯就会收获很多很多的玉米。

接着引入种花生。接着引入种瓜得瓜。引入丰子恺名画,种的是西瓜。

 

引入问题:还能种什么呀?种瓜。西瓜冬瓜南瓜,有孩子顺着说北瓜,大家都笑了。种豆,扁豆蚕豆豌豆四季豆。一边介绍一边让大家欣赏国画,引入成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鱼能不能得鱼呢?

 

小猫最爱吃鱼,小猫把鱼也种在地里,它想,到了秋天,也能收获很多小鱼。孩子们都说,种鱼不能得鱼,小猫又这么爱吃鱼,怎么办呢?猫妈妈说,我们一起去池塘边钓鱼吧。引入小猫钓鱼的故事,重点学习两个成语:三心二意和一心一意。

最后,小猫把钓来的鱼送了一半给娜娜公主,大家一起分享。

 

 

 

 

 

 

  公主的猫,小猫种鱼,小猫钓鱼三个故事就这样巧妙地编织进了一个故事。很多情节都是原故事里没有而无中生有的。一部分情节的创造是为了故事的连贯性,如小猫想念自己的妈妈姐姐,娜娜公主带小猫去田地里玩,这一段段创造,都为最后的小猫钓鱼打下伏笔。一部分创造是为了生字生词学习以及文化拓展的需要,比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引入,三心二意和一心一意的引入。  

 

 

 

  这不是干瘪的说教的道。而所有的创造,也不是苦思冥想的结果,而是电光火石的灵感一瞬间的奇妙作用,似乎故事天然便是如此的逻辑走向。

如果按一般的做法,把小猫钓鱼的故事照着讲,大部分孩子都听过,不会引发多少兴趣。

现在三个故事相勾连,一波三折的剧情使孩子们的眼睛越睁越大,好奇心越来越重。逐层递进的结构让孩子们由猫的特点出发,关联进多层文化要义。

 

  常道,原来如此可亲;故事,原来有灵魂,有生气,和孩子一样,是一个从文化土壤里生长出的,生命力旺盛的,活泼的,有血有肉有灵性的生命体。

 

道可道,非常道;道可故事道,故事寓常道。